什么是道德文丨桡哲序言什么是“道德”?什么的“自由”?什么是“正义”?这些社会学意义的词项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定义---那如何判定谁正确?谁有缺陷?谁是独断?由此,我们知道,。
文丨桡哲
序言
什么是“道德”?什么的“自由”?什么是“正义”?
这些社会学意义的词项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定义。
---那如何判定谁正确?谁有缺陷?谁是独断?
由此,我们知道,如果要真正了然谁更为准确的阐述这些词项的内涵,就必须要从“道德”、“自由”、“正义”的本质、根源、发展脉络、规定性以及标的等方向入手谈及...
或者从“道德”、“自由”、“正义”的内涵来谈及这些词项能否存在、如何存在以及为何存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基于某个限定视角来狭隘的看待这些“词项”,也才能真正说清“道德”、“自由”、“正义”。
如此,也就能真正实现这些词项,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某个规定范畴的含义。
上文谈及了道德的本质和前提,接下来我们就具体阐述“道德”的最初非观念化表达。
三、从中级动物社会开始谈及“道德”
如上文所言。一旦生物个体以群体的社会结构才能实现自身和族群的稳定存在和延续。
那么,任何生物族群就必然要恪守其族群必须遵从的“基本规则”,符合此项基本种内关系才能实现生物个体和族群的稳定存在和延续。
而要谈及道德的源头,必然是从中级动物社会开始谈及...
因为,单细胞的初级隐形社会几乎没有群体的行为约束,至于非生命的原子、分子等则更不在能进行主动判别行为的“范畴”之内了。
所以,谈及“道德”就必然是从动物中级社会开始谈及,动物中级社会形态在《物演通论》中划分为两大类型:
依靠亲缘关系(诸如狮子社会、猴子社会等)和依靠求生性状差异不同而构成的膜翅目社会形态(诸如蜜蜂社会、蚂蚁社会等)。
这里,我们着重讲亲缘关系社会的“真兽纲物种”。
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
蜜蜂社会、蚂蚁社会他们的体质性状所决定的各自职能是“先天”就决定的,而真兽纲物种其求生行为性状几乎一样,没有区别。
比如母蜂生殖器发达,以产卵为职能,可以说是生存机能替换成了专职的繁殖能力;
工蜂负责获取蜂群所需食物,侍奉蜂王,照顾雄峰;
雄蜂则是专职授精,这些职能都是被基因死死控制的,其几乎没有选择的能力,都只能做自己份内的事情,即不同社会职能的蜜蜂的身体构造决定了他的社会职能。整个社会就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一般,不同职能的蜜蜂做着各自只能自己做的事情。
当然,工蜂、雄峰、蜂王各有各的艰难和轻松。
比如说,尽管工蜂要采食汲水、酿蜜贮粮、清理卫生、抵御外敌、侍奉君臣、哺育幼蜂。还要随着外界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通过鼓翅(扇风降低巢温)、聚散(根据寒暑情况利用体温维持巢温)、注水(平衡巢内湿度)等办法调节巢内小环境。
但是工蜂不会为“国”殉情,交配之后即壮烈牺牲!
也不会有蜂王纵使年迈体衰,仍不敢稍有懈怠繁殖后代,还有忍痛除掉任何一个女儿。而且还会因为气候、雨量、蜜源不足或过剩、群体数量波动以及母蜂产卵力衰减或母蜂物质分泌量下降,从而导致工蜂哗变,拥立新主,鼓噪而去。(引自《物演通论》)
总之,关于依靠求生性状差异不同而构成的膜翅目社会形态其种内关系并无选择的余地。
所以,关于动物中级社会,我们着重来谈真兽纲物种的亲缘关系社会。
因为动物亲缘关系社会就蕴含着“人文道德”的最初萌芽,即此刻的“道德”不再完全由DNA操控,真兽纲物种的动物开始逐渐有了自身的选择。
而其中个体之间“情愫”的链接方式就是“道德”的起点或者说亲缘的根本,这也是上述所说基于“情愫”本能性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从而建构起稳定的亲缘社会。
由此,亲缘关系社会也着重指的是真兽纲物种,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有真正的胎盘。
这个时候因为其物种的更为残弱化,其子代就必须依靠亲代的长期抚养,也就是子代对亲代的生存依赖性或幼稚依附期倾向延长。
于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同类之间的亲和力就必须增强,否则这个物类是无法继续存续下去的。
因为后衍生物一出生不能像前体生物一样出生既能独立生存,于是血缘家族性群体由以形成,也就是开始以家庭或家族的群体形式来维护其中个体的稳定存续或存在。
比如狼群、角马群、大象群、鬣狗群等求生行为性状的动物都如此类,其子代需要依靠亲代的长期抚养才能实现后代的稳定存在,由此就建立起了血缘家族性的群体。
而比如像二分裂的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等就几乎不需要形成这样的血缘家族性群体,因为他们的后代根本不需要亲代的抚养。
至于膜翅目社会的蜜蜂、蚂蚁等其社会结构的搭建更多是基于求生行为性状的差异而搭建,正如上所说母蜂生殖器发达,以产卵为职能,可以说是生存机能替换成了专职的繁殖能力;工蜂负责获取蜂群所需食物,侍奉蜂王,照顾雄峰和统一照顾蜂王所产的幼峰;雄蜂则是专职授精。
当然,我们要知道,这种血缘性家族群体的发生前提是后衍的真兽纲物类的同类个体之间的求生行为性状无大分别,然后依据其后代个体生存难易程度或子代对亲代的生存依赖性或幼稚依附时间长短决定了其的亲和力度。
也就依据不同的亲和力度形成了不同紧密程度的血缘家族性群体。
总之,求生行为性状无大分别的亲缘性构合类型社会形式是中级社会的主流形式。
这种社会建构方式并没有太多诸如蜜蜂社会、蚂蚁社会般体质残化的情况,即求生行为性状无大分别。
也就不像蜜蜂社会、蚂蚁社会一样其体质决定了其社会职能,而且只能做先天体质性状决定职能范围以内的事情。
而对于亲缘关系的中级社会要能达成稳定的社会要遵循的基本法则或道德,其个体的行为就必然受到如下先天的自然制约;
比如亲代不能吃子代的幼崽,即俗话所说的虎毒不食子。而且必须照顾刚出生的后代,尽管存在后代狮王残杀前代狮王的幼崽,但这是后代狮王的生存法则。
这里着重指的是直系亲代不能吃自己的后代,而且亲代与子代之间会有产生一种先天的“情愫”。
情愫在《物演通论》表述为两性之间的爱情抑或是两代之间的亲情,但归根结底是物演分化或残化的派生性特定依存属性。
基于这种先天的“情愫”就会使得亲代要照顾子代,而绝非在一般情况下蚕食子代,反而要求亲缘社会的动物必须照顾刚出生的子代,否则这些弱小的子代刚一出生就会面临夭折。
如此,整个物类何谈延续?
再比如不能近亲繁殖,因为近亲繁殖所产生的后代会大量有先天缺陷,这就使得允许近亲繁殖的生物族群被自然淘汰。
所以,亲代的狮子会在雄狮未成年之前就会将其驱逐狮群,因为狮群里的雌狮不是自己的姐姐就是自己的妹妹,乃至自己的亲代雌狮,小雄狮留在狮群也就必然导致这个狮群的衰落。
所以不恪守近亲繁殖“道德”或种内关系行为法则的族群,而随意在族群近亲繁殖的物种就必然会被自然淘汰。
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随着后衍生物的弱化,这就要求后衍生物需要尽量在直系血缘族群之外寻找繁殖对象,这才使得生物能适应更大范围的不同环境。
可以说,这三者是中级社会的动物必须遵从的基本法则。
因为这些基本法则会直接影响这个族类是否能延续自身的物类,而如果肆意违背这基本道德或法则,这个物类也就必然被自然淘汰。
当然,除了不吃子代、不近亲繁殖、照顾后代的三项基本道德和种内法则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之外。
还有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吃同类(肆意残杀同类既不利于自己的稳定存在,也会影响整个物类的延续)等其他的基本法则。
这些都是任何亲缘社会的动物必然恪守的社会法则或“道德”,这是恪守在动物的基因中的,是先天的自然约束和基本生存法则约束。
参考文献:
《物演通论》∙ 王东岳著
物演通论福州答疑 ∙ 王东岳(视频)
东西哲学启蒙课 ∙ 王东岳(视频)
《西方哲学史》∙ 弗兰克 ∙ 梯利著/贾晨阳 解本远译
《西方哲学史上、下》∙ 罗素著/何兆武 李约瑟译
《古希腊哲学》∙ 黄颂杰 章雪富著
《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 赵敦化著
《西方哲学史修订版》∙ 赵林 邓晓芒著
《西方哲学史第2版》∙ 张志伟著
创作好内容很难,创造优质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望各位看客朋友们,有钱捧个钱场,有人捧个人场
可以带走思想、转发或分享;也可留下点赞和赞赏
您的支持,是我们做最优质内容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