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寄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原文《颜渊篇第十二》颜渊问仁。“复礼”呢,并不是恢复古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天能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钱穆说,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对方没有不回礼的。出门如见大宾,每一个都当成贵宾对待,这,就是仁。这就是礼仪之邦、儒教之国。第二条,“使民如承大祭”。那是对人民有敬。这是儒家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今日寄语勿以恶小而为之?
今日寄语勿以恶小而为之
原文
《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
《左传》记载,在评论楚灵王因不能约束自己而招祸身亡时,孔子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可见克己复礼是古成语,孔子引用的。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约束自己。杨雄《法言》说:“胜己之私之谓克。”克己,就是要胜过自己的私心。就这两个字,难了!
“复礼”呢,并不是恢复古礼。“复”,是反,反己之身的反,反求诸己的反,就是在自己身上践行礼,遵循礼。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一天能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克己复礼这么厉害?只需要一天,就全天下都归于仁了吗?不是这样理解。是说仁在我的心中,我如果能做到了克己复礼,则天下尽归入我仁心之中。钱穆说,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就不会对人傲慢。心存辞让,就不会伤害他人。那天下之大,无不尽归于我心之仁也。
世界在我心中,我心中有仁,则满世界都是仁,我心中有爱,则全世界充满爱。就像后来王阳明说的,走到大街上,看见满大街走的,都是圣人!因为你自己有一颗圣人的仁心。
所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全在自己,跟别人没关系。不要说现在社会怎么礼崩乐坏,首先你自己去爱她!
颜回说,哦,是这样,“请问其目?”那么请老师指点一下具体条目,怎么去做呢?
孔子回答了四条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动。
这就是自修心法了,我把它称为“源头自修法”,从源头上控制自己。
视、听、言、动,四条,就是克己功夫。不看,不听,不说,不动,把它们统统挡在外面,挡在入口外,不要它进来影响我、动摇我。
有什么不好的事,我不参与围观。不围观,就没听见,没听见,自然也不会参加讨论,更不会乱说乱动。有人来跟我说是非,谁谁谁如何如何,捂起耳朵,不收听,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我也不参与。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条目,关键在前两条,前两条做到了,后两条自然做到。因为如果你没看见,没听见,也就没什么好说的,更没什么好动的了。如果看见了,听见了,要控制自己不说话、不动作,那就提高了难度系数。
所以,关键要学会不看、不听。要想管住嘴,管住手,先管住眼睛和耳朵!
《中庸》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都是被外物影响。要修,就是要修“不动心”“不为外物所移”。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本来是坦然中道的,没毛病。外面的信息来了,刺激来了,我要做出反应,要发,发,要发得合适,合情合理还合礼,发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发而中节,那才叫“和”。如果我不让那信息进来,我不收看,不收听,我根本不需要做出反应,不需要“发”。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做减法。
所以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太深刻了,能把人都深刻哭了。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仅用在做人修仁上,也用在学问事业上,专注于自己的学问事业,又回到《大学》的“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知止,止于至善,志有定向,凡是与我无关的,不收看,不收听。
我们今天的毛病呢,就是收看收听得太多了,不仅看得太多,听得太多,还唯恐自己看得不够多、听得不够多,担心自己落伍了、OUT了,焦虑,仓皇。
为什么?因为没有志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就到处学习上课,到处跑场子,乱七八糟啥都看,啥都听。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找到自己的“一”,你才懂得“贯”,找不到“一”,就是“乱”,乱看,乱听,乱说,乱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说:晓得了。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愿意按老师说的这四条去做!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孔子评价他说:“雍也可使南面。”说他德行之高,可以南面为王!
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了四条:
第一条,“出门如见大宾”。这个句式,后世吴起兵法里讲将道用过,叫“出门如见敌”,出了门,就像所见一切人皆敌人,保持警惕。孔子说的,出门如见大宾,出了门,就像所见所有人都是尊贵的客人,保持热情和尊敬。
路上、电梯里,碰见陌生人,怎么办?如见大宾啊,当然要热情地打招呼。现在哪,咱们见到老外都热情招呼,知道人家有那风俗习惯。见到自家中国同胞呢,就都板起脸互不理睬。这就是别人还保持着“出门如见大宾”的普世价值,我们丢掉了,出门如见敌,陌生人都是假想敌,假定他是坏人。
怎么办呢?自己主动办起来,见了陌生人,主动招呼:“早上好!”对方不搭理怎么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我还不够热情,表情还不够真诚,声音还不够洪亮,再大声一点:“早上好!”对方没有不回礼的。
每个人都能这样做,礼仪之邦就能恢复了。
上班了,假如你是工商局或银行工作人员,有人来你的柜台办事,怎么办?出门如见大宾,每一个都当成贵宾对待,这,就是仁。很难做到吗?其实不难,酒店前台服务员,你去办入住退房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做到了,每个客人都是大宾。这就是“仁”。
儒家讲万事,都是从“敬”开始。如果你去日本,每到一个地方,你就都有大宾的感觉。你的车到达时必有人在门口迎接,你的车离开时,必有人列队在门口挥手相送,这就是出门如见大宾,每一个细节,都不敢忽视,一定礼数到位。这就是礼仪之邦、儒教之国。
第二条,“使民如承大祭”。你是领导,要役使人民做事,这,要如承大祭,就像要举办重大的祭祀一样,十分恭敬,祭祀中,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要注意保护安全,爱惜民力,不会出现“百年大计,进度第一,质量第二,安全第三”的价值观,只管如期完工,不管工人安危。一定把安全放在第一,质量放在第二,进度放在第三。那是对人民有敬。
第三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说孔子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想要的,别人自然也想要,要想办法让别人得到。自己不想要的,别人自然也不想要,别让别人遭遇。如果你是老板,你自己不愿意在公司通宵加班不回家,就不要让员工以公司为家,也不要说“我当年就这么过来的”就要求大家这样。因为当年你也不想这样啊,到现在这问题还不能解决吗?
仁者爱人,就是一种同理心,你希望别人对你怎么样,你就对别人怎样。
第四条,“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没有怨言。口中不出怨言。
“在邦”,是仕于诸侯之邦;“在家”,是在卿大夫之家。就是在工作单位,没有怨言;在家里,也没有怨言。
张居正说,能敬,则私意无所容,因为要敬别人啊,则仁义之体就立起来了。能恕呢,都替别人着想,没有私心杂念,则仁之用得以施行。这样在外面在工作单位,上下莫不相安;在家族在家庭,宗族莫不相悦,何怨之有?
我们平时在公司,在家里,上上下下,夫妻婆媳,怨言都太多!不出怨言很难,因为怨言是发泄情绪、推卸责任、缓解焦虑的居家旅行必备良药保健品,所以随时都在服用,却不知道它的副作用之大,远远超过了它的疗效。要认真修炼,自己每口出一次怨言,想一想如见大宾的热情尊敬,想一想如承大祭的肃然起敬,想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自己的怨言都清理没了,别人对我的怨言自然也就没了。
这就实现了“仁”。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冉雍说,我虽然也不聪明,但愿意按老师说的这几条去做。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讱”(rèn),《说文》:“言之钝也。”说话迟钝,出言缓慢谨慎。
司马牛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出言缓慢就是仁。司马牛不理解了,这么简单?出言缓慢就是仁?孔子说,说出来话容易,要做到却很难,能不多想想再说,一边想一边说,慢慢说吗?
孔子这话,就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不过说给司马牛听,也是有一定针对性,因为司马牛为人,话多又快嘴,所以孔子专给他说这个。朱熹注解说:“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
想说什么话,先忍一忍再说。忍着想什么呢?一是这话该不该我说,非礼勿言;二是我说的对不对,对自己的话能不能负责;三是我说出去了能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