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心学首创并不是王阳明,但是王阳明却将其推向顶峰。朱熹不会错,所以王阳明认为是自己还不够资格!王阳明认为,这是因为私欲遮蔽了人的良知。但王阳明没有灰心丧气,牢牢把握自己的运气,顺势而为,最后成为了一代“圣人”。《知行合一》此书中除了介绍了王阳明的智慧外,还有王阳明的生平,这本书更像是王阳明的人物传记。可以说聚集了所有的阳明心学的精髓和智慧。
第一圣人王阳明?王阳明大家了解一下,中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英雄人物自然也不会少,对历史有着重大贡献的更是数不胜数,但是被称之为“圣人”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儒家的孔子,那半个就是清末的曾国藩,还有一个就是明代的王阳明,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第一圣人王阳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第一圣人王阳明
王阳明大家了解一下,中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英雄人物自然也不会少,对历史有着重大贡献的更是数不胜数,但是被称之为“圣人”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儒家的孔子,那半个就是清末的曾国藩,还有一个就是明代的王阳明。
王阳明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评价他呢?因为他在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学说——阳明心学!
就像以前人们都在说地球是方的,突然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说法,说地球是圆的,那是非常厉害的。
事实上心学首创并不是王阳明,但是王阳明却将其推向顶峰。心学是儒家的很重要的学派,自先秦孔孟和荀子之后,儒家在宋代又延伸出了两大学派,一个是理学,一个是心学。
理学: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在宋朝大行其道,直到南宋著名的思想家陆九渊提出了“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个思想认为心即理都是永恒不变的。
而王阳明的心学则简单总结为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三句话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层层深入构成了王阳明的学术体系!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起点,王阳明在反思了程朱理学的偏差和错误之后,悟出了“心即理”的真正思想,并在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整个完善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从小就跟别人不太一样,别人家的孩子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而王阳明刻苦读书则是为了做一个圣贤。
当王阳明学习了程朱理学后,就与朋友一同去格竹子中的理,对竹子而坐,后他们都相继生了一场大病。王阳明始终无法参透其中的道理,竹子和伦理道德到底有何关系呢?朱熹不会错,所以王阳明认为是自己还不够资格!从这些也能看到,这圣贤之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这个典故故事叫“亭前格竹”。
之后,王阳明在朝上弹劾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龙场那个地方十分的荒凉,可以说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王阳明来到这里不但没有消极灰心,反而开始日夜思考:
思考如果是圣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他应该是怎么有做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悟出了“心即理”的道理,后称之为“龙场悟道”!
阳明心学的精髓:“致良知”。在王明阳晚年,他就只讲这三个字,“致良知”也成为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人都是有良知的,但是世上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坏人呢?王阳明认为,这是因为私欲遮蔽了人的良知。
他比喻到:人的良知就像明镜一样,私欲既像锈迹或者灰尘一样,它会慢慢的沾满整个镜面,这个时候镜子就会昏暗不堪。想要让镜子恢复明亮,就要“存天理,去人欲”,办法就是“知行合一”,听从自己的本心!
阳明心学最高智慧就是说透了人的命运,命运并不是什么天数,而是要靠自己去把握,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也是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和磨难,有的甚至让常人无法想象。但王阳明没有灰心丧气,牢牢把握自己的运气,顺势而为,最后成为了一代“圣人”。
有人认为王阳明是明朝风气败坏的根源,有人还说“一生伏首拜阳明”。
当然,不管那些人怎么去诋毁王阳明,都改变不了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学说简单而有力,当你读懂王阳明心学后,你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要想学习更多的王阳明心学,小编推荐《王阳明全集》《知行合一》和《传习录》等。
《知行合一》此书中除了介绍了王阳明的智慧外,还有王阳明的生平,这本书更像是王阳明的人物传记。这本书都是以现代的视角来叙述的,这样更容易让我们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传习录》这本书是我们后世所有的都与阳明学习息息相关的,都差不多是从《传习录》中延伸出来的。可以说聚集了所有的阳明心学的精髓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