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在融入人类世界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时间的螺旋》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一段段贝壳与人类文明交织的趣味故事全书以贝壳为切入点,勾勒出贝壳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史里面的穿行痕迹软体动物在地球生存已超过5亿年,它的外壳(贝壳)从旧石器时代起就介入了人。
《时间的螺旋》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段段贝壳与人类文明交织的趣味故事。全书以贝壳为切入点,勾勒出贝壳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史里面的穿行痕迹。
软体动物在地球生存已超过 5 亿年,它的外壳(贝壳)从旧石器时代起就介入了人类的生活,例如:作为先民的信仰、性与权力的象征,价值超过黄金的货币;随着贝壳退出货币体系,它在人类生活中的影响还是随处可见,例如全球性美食、装饰品、收藏品、精美织物等;它们的形状启发着数学家、艺术家、建筑家的作品灵感;到如今,人们更是在医学上发现了它们的巨大价值,例如提取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替代吗啡的无瘾止痛药等。
作者简介
海伦•斯凯尔斯(Helen Scales),英国知名海洋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科学顾问、剑桥大学教授,著有畅销书《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波塞冬之战马》。
译者简介
刘利平,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鱼类生态养殖、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咨询、培训和教学工作。
李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理学博士,从事鱼类繁殖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研究,目前在上海海洋大学工作。
书籍摘录
序言(节选)
神话传说
“不带上贝壳的话,哪都不要去。”这是半神特里同(Triton)的人生名言。特里同是希腊神话中的人鱼,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因此不算是一个完全化形成功的神。尽管如此,特里同外出巡海时还是会尽全力吹奏他的小号,那小号的原型是一只大海螺的贝壳,壳顶被削去了一点。当他吹响这只海螺时,就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啸声,足以吓跑大海怪、号令四海。特里同的父亲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母亲是神后安菲特里忒(Amphitrite)。与大名鼎鼎的父母相比,特里同的名气略逊一筹,他的光彩甚至也被家族中的其他神灵所掩盖。海神波塞冬是这个大家族的父亲,他的后代中有形形色色的神灵:例如,其中有一位会吃人的独眼巨人,有一头能搅动漩涡吞噬海岛的怪兽,有一头会说人话的种马,还有一位能操纵滔天巨浪的仙女——这位仙女后来嫁给了一位拥有一千只手和五十个头的巨人。
以海螺为法器的半神特里同,其法力或许不如他的兄弟姐妹那般酷炫,但他也是一个不好招惹的人物。传说中,特洛伊城的凡人米瑟努斯(Misenus)自认为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号手,他轻率地向特里同发起挑战,要和对方来一场音乐比赛。特里同被米瑟努斯的自吹自擂激怒了,把他推进海里淹死了。由此看来,特里同对他的海螺法器还是相当在意的。
除了出现在神话和故事里,贝壳还在人类世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史前时代的人类就已经发现贝壳,他们把贝壳拾起来细心研究,观赏它们的美丽形状,揣测它们神秘的海洋故乡,将其视为珍宝。几个世纪以来,悠扬的法螺之音回荡在喜马拉雅山脉诸峰之间,召唤着藏传佛教的一众僧侣参与祈祷。人们将印度洋的海螺带到几百英里 外的内陆,并对它们进行复杂的雕刻,饰以各种宝石、黄金和五颜六色的彩带。僧侣们站在寺庙的屋顶之上,朝着天空吹响法螺,以对抗即将到来的暴风雨,赶走各种恶魔。
装饰品乱象
令人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人们丧失了对贝壳的敬畏。辉煌渐渐成为过去,贝壳沦为劣质的工艺品。当我在搜索引擎里打上“海贝”和“小雕像”这两个关键词时,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件件劣质的工艺品,其中有一件小人贝壳雕塑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个小人的身体是一只体形较大的黄宝螺,头部也是一只黄宝螺,不过体形较小,其狭长的壳口让它看起来就像是在呵呵傻笑。小人头顶还粘有一顶鸟蛤贝壳做成的帽子。小人的胳膊和腿在由四个螺旋塔楼状的贝壳制成,它们以奇怪的角度伸展开来;小人的坐骑是一头海星制成的大象,海星的腕足则充当了抬起的象鼻,象耳则由蛤蜊壳制成(估计海星也希望自己变成一头大象吧)。另一种劣质工艺品是一些陶制小人,但它们的售价可不低。这些陶制小人头上戴着杂七杂八的贝壳,身上还挂有珍珠串、崎岖如鹿角的珊瑚和用闪亮水钻做成的海马。这些小人就像是不幸掉进波塞冬的百宝箱的美人鱼,她们在慌乱地爬起来后,随手捡了身边的宝贝当衣服。
我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见到了更多贝壳工艺品。那是位于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我被邀请到那参观地下室。这个博物馆中藏有各种各样的贝壳,标本多达数百万件,全都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排放在橱柜里。我走进去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橱柜,里面放满了各种更奇怪的物品。博物馆的馆长称它为“恐怖的橱柜”,里面藏的都是他们多年来搜集到的贝壳物品,既有真正的贝壳,也有塑料复制品。在这些物品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