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比例除阿根廷和乌拉圭外,墨西哥、中美洲和原西班牙南美洲殖民地主要是印第安人或梅索蒂斯混血儿。殖民时代结束时,梅索蒂斯混血儿可能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墨西哥混血儿可能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智利为百分之六十,巴西为百分之三十。委内瑞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梅索蒂斯混血儿,是南美洲混血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而阿根廷和乌拉圭的混血人口比例最小。
人口 大多数拉丁美洲共和国没有可靠的人口数据。其中一些国家从未进行过人口普查,而另一些国家不定期或谨慎地进行着统计,以便全面地计算居民人数。最新和最充分的估计是:墨西哥人口一千七百万人左右;六个中美洲国家人口五百万人左右;古巴、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人口五百万人左右;九个原西班牙南美洲殖民地的国家人口约三千二百万左右;巴西人口约三千万人左右。因此,拉丁美洲的人口超过了九千万人。而在殖民时期结束时,这一数字可能为两千万。正如人们所料,进步国家的人口增长最显著。而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落后国家的人口似乎增长不多。不过,自1810年以来,墨西哥的人口几乎翻了三倍。近几十年来,阿根廷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曾经人口众多的哥伦比亚和秘鲁。与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相比,目前巴西人口的增长速度最快。
人口密度 虽然拉丁美洲面积比盎格鲁美洲大,但居民比较少。拉丁美洲的居民比美国少,然而,如果不包括阿拉斯加,美国比巴西或原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共和国加起来的面积要小。据1920年的人口普查,美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三十五点五人。拉丁美洲的平均人口密度不超过每平方英里九人或十人。南美洲的平均人口密度可能还不如拉丁美洲。无论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或秘鲁,都可以单独容纳和供养目前分散在从北部墨西哥边界到南部火地岛的全部人口。
如果智利的人口密度和日本一样,那么将有九千万居民。如果阿根廷的人口密度和英国一样,那么将有八亿居民。如果巴西的人口密度和比利时一样,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可以居住在巴西。
农村和城市人口 将拉丁美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人口是农村人口,而不是城市人口。这反映了新独立和不发达国家的普遍情况。在这些国家,占据首位的自然是采掘业,而不是制造业和商业。这种情况出现在拉丁美洲的一个特殊原因是,这里有大量的印第安人。他们主要是乡村居民。而在殖民时期,白人倾向于集中居住在城镇。
种族混合 自拉丁美洲殖民化开始,黄色人种、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的种族杂居就在拉丁美洲开始了,这种种族杂居一直继续到今天。历史上从没有其他地方尝试过类似的这么大规模的异族通婚。世界上从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见到真正的外来族群能够这样惊人地融入进来。
种族类型 种族杂居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族类型。梅索蒂斯混血儿是印第安人和白人的后裔,穆拉托黑白混血儿是黑人和白人的后裔,桑博人是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后裔,而这些混血儿自由地混合在一起。因此,从纯粹的欧洲人到纯粹的印第安人和非洲人,拉丁美洲人的肤色、身材、头型和其他身体特征存在着无限的多样性。
种族比例 除阿根廷和乌拉圭外,墨西哥、中美洲和原西班牙南美洲殖民地主要是印第安人或梅索蒂斯混血儿。海地是一个黑人共和国,圣多明各是一个穆拉托黑白混血儿共和国。古巴有相当比例的有色人种。所有共和国中人口最多的仍是巴西。白人,或者那些看起来是白色人种的人,占据了巴西大多数人口。不过,巴西也有许多印第安人、黑人、穆拉托黑白混血儿和桑博人。虽然自殖民时代以来,主要因为外国移民的影响,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种族比例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事实上,对整个拉丁美洲来说,欧洲人在数量上仍低于本土种族—纯印第安人和梅索蒂斯混血儿。
印第安人的数量 没有明确的报告能确定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数量。土著居民,尤其是在较偏远地区的土著居民,会躲避人口普查员,或者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即使已经做了完整的统计,也很难准确区分纯血统的印第安人和混合血统的印第安人。墨西哥纯粹的印第安人可能占人口的一半,而在中美洲国家纯印第安人则超过一半。在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纯粹印第安人的比例要低得多—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在厄瓜多尔,纯粹印第安人的比例上升到三分之二。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纯粹印第安人占每个国家人口的一半以上。
一方面,在智利,纯粹印第安人的数量并不多;在阿根廷,纯粹印第安人的数量微乎其微;乌拉圭则没有印第安人。另一方面,巴拉圭的纯粹印第安人非常多,结果是瓜拉尼语是当地的主流语言。巴西的印第安人大部分是生活在内陆地区的野蛮人,可能有两百万到三百万人,不超过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不过,根据一些估算,巴西土著印第安人的数量不会超过五十万。如果我们把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排除在外,可以有把握地预测,拉丁美洲其他共和国的纯粹印第安人的数量将是白人的两倍多,略低于梅索蒂斯混血儿。
印第安人的特征 同殖民时期一样,印第安人继续分为野蛮半独立部落和相对文明的土著。印第安人住在村庄,有时说自己的母语和自己国家的欧洲语言,信奉名义上的罗马天主教,或多或少地接触梅索蒂斯混血儿和白人。巴西的野蛮半独立部落印第安人特别多,后一类相对文明的土著则主要生活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印第安人的智力差异很大。例如,智利的阿劳卡尼亚人强壮有力,而安第斯高原的克丘亚人温和顺从。总的来说,印第安人的美德和恶习与世界上其他地方原始民族的一样。
印第安人的现状 目前,野蛮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与欧洲人发现美洲时这些印第安人祖先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有些人是土地耕种者,有些人是牧民,还有些人是简单的狩猎者和捕鱼者,譬如巴西荒野中的许多土著和火地岛处境悲惨的居民。他们的生活状况虽然没有倒退,但看起来也没有变化。至于相对文明的印第安人,有人可能会说,自殖民时代来,他们的状况改善得太少了。他们是人口中最贫穷和最易受忽视的那部分。从法律的角度看,相对文明的印第安人是自由人,但实际上常是真正的农奴。他们无知、迷信,因过度饮酒而变得残忍,并受到上层阶级的剥削。
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的印第安人很少投票,也很少以候选人的身份参选职位。印第安人在军队中作战,但不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其他方面。印第安人没有文字,甚至没办过一份报纸或杂志。他们很少会上升到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对自己作为名义上公民的国家的命运,印第安人几乎不怎么关心。目前政府正在做一些事来保护这个被践踏的阶层。例如,墨西哥有印第安人协会,秘鲁有自己的原住民协会。无论建立这些协会的初衷多么好,只要当地人顺从地接受自己的苦难,不做任何事来改善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些努力就不会起到作用。
梅索蒂斯混血儿的比例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和白人的杂居产生了大量的梅索蒂斯混血儿。殖民时代结束时,梅索蒂斯混血儿可能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目前,这一比例可能更大了,也许有三分之一。纯印第安人在减少,但印第安人混血儿的数量在增加。对混血儿在不同国家人数的估计差异很大,因为官方统计通常把所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梅索蒂斯混血儿都算为白人,而把所有有白人血统的印第安人都算为混血儿。墨西哥混血儿可能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智利为百分之六十,巴西为百分之三十。委内瑞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梅索蒂斯混血儿,是南美洲混血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而阿根廷和乌拉圭的混血人口比例最小。
梅索蒂斯混血儿的境况 拉丁美洲的经验驳斥了一种简单的结论,即双亲为不同血统—一种较先进,另一种较落后—的组合必然会产生一种没有两者优点的混合血统。梅索蒂斯混血儿似乎非但没有比不上自己的欧洲祖先,反倒往往比自己的印第安祖先出色。混血儿学习西班牙语,接受教育,与白人一样进入商业和政治领域。如果有必要,混血儿可以嫁入白人家庭,甚至是社会上地位最高的家庭。追求政治和社会目标时,伊比利亚人—西班牙人或葡萄牙人—和梅索蒂斯混血儿起点一样。
这些说法最适用于梅索蒂斯混血儿。他们不是一种血统的混合,而是印第安人与白人结合产生的子女。总的来说,在教育、工商业活动和政治责任方面,梅索蒂斯混血儿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自足、独立和进步的种族,遍及拉丁美洲。
有色人种 拉丁美洲有色人种的分布基本上与殖民时期的情况一样。有色人种构成了西印度群岛的绝大部分居民,也是中美洲和南美洲加勒比沿岸相当可观的一部分人口。在巴西,非洲奴隶贸易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黑人数量可能与白人持平或超过白人。巴西的有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沿海各州。海地是个例外。海地的黑人比穆拉托黑白混血儿、夸德隆—四分之一黑人血统、八分之一黑人血统的黑白混血儿和其他与白人混合的混血儿要少得多。海地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后代桑博人并没有形成一个庞大或重要的阶层。
种族混合的结果 拉丁美洲显然没有肤色歧视问题。法律和习俗都没有阻碍种族的自由融合。人们的差别是等级和阶层的差别,而不是肤色的差别。印第安血统、非洲血统和欧洲血统混合在一起,似乎注定要在世界上这个地区产生一种新的人类分支。这个分支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原西班牙南美洲殖民地的绝大部分地区发展为伊比利亚美洲人。巴西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将是伊比利亚美洲人、非洲人。阿根廷和乌拉圭既没有印第安元素,也没有非洲元素,而巴西南部的印第安元素和非洲元素在欧洲移民潮前就消失了,这三个国家目前是也必将继续是拉丁美洲仅有的真正的白人国家。
欧洲移民 西班牙和葡萄牙不允许外国人进入自己在美洲的殖民地。殖民时代的三个世纪里,除西班牙和葡萄牙非常有限的移民外,旧大陆没有人跨越大西洋迁徙到拉丁美洲。随着独立的到来,这种情况并没有立即改变。拉丁美洲对构成早期移民主体的英格兰人、德意志人和其他北欧人的吸引力不如美国。英格兰人、德意志人和其他欧洲人更喜欢去一个地理和气候与自己的祖国相似的国家,更愿意与种族、宗教和风俗习惯上和自己相似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我们一定还记得,拉丁美洲国家获得自由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国家都被革命和内战困扰。这与美国的和平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最近才出现在新大陆的这一地区。
移民的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和资本。为了吸引外国人,拉丁美洲国家提供了从欧洲港口进入拉丁美洲的免费通道、免费进入内陆的交通,并且经常提供免费的土地、牲畜、种子和工具等。这些鼓励措施在温带的南部拉丁美洲共和国很有效。1857年到1920年,阿根廷吸引了超过五百万移民。1820年到1920年,巴西有超过三百五十万的移民。智利和乌拉圭,尤其是后者,也有欧洲人定居。与此同时,欧洲移民们避开了北方共和国。墨西哥的外国人口,包括所有民族,1910年仅十一万六千人。而墨西哥历史的最近十年里,这个数字肯定已经大大减少。古巴是目前唯一一个移民人数显著增加的北方共和国。
移民的国籍 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来自南欧。他们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意大利人,很容易与像自己一样的拉丁血统的民族融合在一起。据最近一次1914年的人口普查,阿根廷有九十二万九千意大利人和八十二万九千西班牙人,到目前为止,这些欧洲移民还没有融入普通阿根廷人的行列。
1908年到1916年,巴西接收了九十二万六千个移民,其中三十五万五千人是葡萄牙人,十九万一千人是西班牙人,十五万三千人是意大利人。巴西圣保罗州有一个拥有一百多万意大利人的人口密集聚居地。这些国家的居民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其他民族,包括来自中欧的德意志人、英格兰人、法兰西人、瑞士人和斯拉夫人。德意志人是最大的移民群体,主要定居在智利南部和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巴西有五十万移民。然而,巴西移民倾向于保留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不容易与其他居民同化。
东方移民 所谓的“黄祸”导致中国人和日本人被美国排除在外,而在拉丁美洲这种歧视并不多见。直到最近,秘鲁和厄瓜多尔才开始对东方移民设置限制。另外,巴西每年只允许有限的日本农业劳动者进入。日本人和中国人在南美洲的西北海岸、中美洲和墨西哥的不同地点定居。东方移民在任何地方的人口数量都不足以影响当地的人口特性。目前,拉丁美洲的东方人口总数可能不超过十万。
温带拉丁美洲的白色人种 19世纪,白人人口迅速增加,几乎占据了整个美国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他们探索温带的其他地区,如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食物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白人将越来越多地转向拉丁美洲。拉丁美洲是地球上唯一一个人口严重不足的广阔地区,有大量可以定居的土地。温带地区不仅包括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西南部和南部巴拉圭的牧区和可耕地,还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洲高山地区、西印度群岛较高的地区,以及南美洲那些因为海拔较高所以实际上不能算热带的地区。
白人还没有占领温带拉丁美洲。这主要是因为温带拉丁美洲政治的混乱和地理上的难以接近—与盎格鲁美洲相比。这两种不利条件都不再适用于南部共和国。19世纪,这些南部共和国就吸引了最多的欧洲移民。毫无疑问,这些国家将持续多年吸引最多的欧洲人。精明的观察家詹姆斯·布赖斯子爵认为,到公元2000年,南回归线以南的国家可能至少有一亿居民。不过,在温带拉丁美洲的其他地区,随着政治变得稳定,良好的公路、铁路和轮船航路的发展,那里将摆脱长期与世隔绝的状态,预计白人移民也会越来越多。
热带拉丁美洲的白色人种 随着温带拉丁美洲免费或廉价土地的枯竭,人们可能会提出这个问题:想要在温带地区定居的白人会不会越来越多地去热带地区。热带有从未耕种过的肥沃土壤,等待樵夫去砍伐的原始森林,以及有待开发的矿藏。譬如森林覆盖的亚马逊平原,囊括了几乎整个巴西西半部地区和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的东部地区。所有这些广阔的地区只住着几千个白人居民。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无人居住的肥沃土地。亚马逊平原能被白人改造吗?欧洲人和北美人没有大批去过热带地区,主要因为他们害怕那里的气候和热带病。现代科学已证明,通过消灭带菌昆虫、完善卫生设施和采取适当的医疗手段,人们可以控制住黄热病、疟疾和其他疾病。然而,即便如此,对白人能否在赤道低地炎热潮湿的气候中长期健康地生活,仍有很多疑问。更令人怀疑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白人还能否从事艰苦、连续的露天工作。
适应热带气候的整个课题需要仔细研究。根据我们目前的经验,白种人似乎可能会继续控制热带地区,但不会在这里大批定居。如果热带拉丁美洲的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那将会是当地劳动力,包括印第安人和黑人,也可能是东方人的劳动成果。
劳动力短缺 拉丁美洲有矿产、森林、牧场和肥沃的可耕地,自然资源可能与地球其他地方不相上下。不过,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超越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这些资源很少得到开发。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稀缺,尤其是熟练劳动力稀缺。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使有外国移民的补充,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人。这些当地人并不是出名的勤奋。他们生活需求不大,气候也滋生懒惰性格。社会上普遍的做法是把今天要做的事推到明天,而精力更充沛的北方人则会选择今日事今日毕。墨西哥有时被称为“明天—马纳那—之地”。而且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问题还包括上层阶级对体力劳动的蔑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后裔身边总有印第安人或黑人陪伴。这种情况不仅在农场是这样,而且在家庭里也是这样。因此,工作就与被奴役联系在一起,不用工作则代表着社会身份优越。脱离西班牙和葡萄牙、采用共和制并没有改变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像内战前美国南方各州的看法一样。这仍是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特色。
资本匮乏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和工业体系。不过,这对拉丁美洲影响不大。在拉丁美洲,外国资本家不会在政治环境仍不稳定的国家投资。拉丁美洲公民自身如果拥有可用的资本,则更愿意投资矿山和种植园,而不是工业。采矿、畜牧业和农业需要监管,但不需要投资者实际工作,投资者还会受到社会的尊重。而且因为刚才提到的原因,这些产业比制造业的直接回报更大。
商业阶层的缺失 拉丁美洲殖民地的贸易和商业从未繁荣过。这些职业对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吸引力几乎与制造业差不多。宗主国政府不允许外国人进入殖民地的政策,往往阻止了银行家、批发商、店主和其他重要商人在拉丁美洲的崛起。这些商人已经为美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拉丁美洲商业阶层的规模一般不大,存在商业阶层的村镇和城市很少,彼此相距很远,因此,不能成为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经济落后 劳动力短缺、资本匮乏和商业阶层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拉丁美洲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除了智利、阿根廷和巴西,还有不太落后的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和古巴,所有的拉丁美洲共和国都很穷。这些国家巨大的潜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几乎没有给本国人民带来多少财富。这些国家毫无例外,都是非工业化国家。现存的制造业通常与采矿、畜牧业或农业直接相关,例如硝酸盐工厂、肉食加工厂、面粉厂和制糖厂。无论如何,在不久的将来,典型的热带地区都找不到可以重点发展的工业。而在温带地区,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本地工业无疑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将降低对外国产品的依赖。未来主要的制造中心可能是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西南部。然而,作为一个整体,拉丁美洲必然会继续主要出口原材料和进口制成品。拉丁美洲纺织品、钢铁制品、机械和普通商品的市场在不断扩大,也需要大量工程师和商业专家来发展工业和商业。
采矿 上文已提及,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与殖民时代一样,金、银、铂、铜、锡、铅和其他金属矿藏仍是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和玻利维亚财富的主要来源。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仍在开采绿宝石,巴西仍在开采钻石。智利的硝酸盐、墨西哥的石油和委内瑞拉的沥青构成了其他价值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矿物产品。现代工业的要素—煤和铁—也存在于拉丁美洲。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巴西和其他一些国家都有大量的无烟煤和烟煤,可能最终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然而,目前这些国家使用的大部分煤是从美国和英国进口的。包括古巴、智利和巴西在内的许多拉丁美洲共和国都有大量的铁矿,但迄今为止,这些矿藏几乎没有得到开采。
伐木业 除了乌拉圭,拉丁美洲的森林蕴藏着巨大的潜在财富。例如,圣多明各各地覆盖着原始森林,而亚马逊平原是一片森林,树木十分茂密,除了沿溪流坐船,没有别的通行方式。直到最近,拉丁美洲的伐木业主要限于染料木和家具细木,而建筑用途、造纸用途和工业用途的木材仍从国外进口。因为进口外国木材的高成本和进口木材资源稀缺,智利、巴西和其他国家现在开始利用自己无限丰富的森林资源。伐木业有望成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畜牧业 自欧洲人定居以来,普拉塔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广阔草原为大量的马、牛和羊提供了牧场。畜牧业一直是阿根廷的主要产业。目前阿根廷在牛肉出口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超过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羊毛出口也居世界第一。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南部也有大型养牛中心。虽然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和智利南部拥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牧场,但畜牧业和附属行业在这些地区的重要性要小得多。因为巴拿马运河使这些国家更接近美国和西欧的大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利于牛和其他动物产品大规模出口贸易的发展。
农业 就拉丁美洲来说,必须区分满足居民需求的国内农业和出口农业。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墨西哥的主要产业,尽管墨西哥农业对世界贸易贡献甚微。所有其他拉丁美洲共和国在经济上都是自给自足的,但出口农产品大部分由少数几种各具特殊优势的主要产品组成。例如,墨西哥的赫纳昆叶纤维(即剑麻)、中美洲的香蕉、古巴的烟草和糖、巴西的咖啡和可可。在原西班牙南美洲殖民地的共和国中,阿根廷目前已经成为谷物出口最重要的国家。1920年,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小麦出口方面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虽然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自然条件很好,但棉花产量很少。然而,我们可以有把握地预测,巴西高地、阿根廷北部平原、玻利维亚东部、巴拉圭、秘鲁和墨西哥沿海较狭窄的山谷,有一天可能会与埃及、印度和美国竞争,向世界供应棉花这种商品。总的来说,整个拉丁美洲的农业是粗放型而不是集约型的,这是人口不足的自然结果。不过,进步的拉丁美洲国家正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的耕种方法。
土地所有权 拉丁美洲社会的一个特点是没有小土地所有者阶层。然而,相当大比例的美国人口属于这一阶层。当然,这种说法在拉丁美洲也有例外:哥斯达黎加的地主占人口的三分之二。阿根廷土地所有者的数量在迅速增加。如今,阿根廷五分之一的农场面积不到二十五英亩,四分之一的农场面积从二十五英亩到一百二十五英亩不等。巴西南部的许多意大利和德意志移民都是富裕的小农场主。其他一些共和国的土地则由印第安人共同拥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秘鲁印第安人属于农业社区,就像以前德意志的土地抵押马克和直到最近俄罗斯的农村公社制度一样。在德意志和俄罗斯制度的规定下,土地每年重新分配给成员。除了这些例外,可以说,拉丁美洲是由几千个白人家庭私有的种植园组成的地区。
大种植园 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大种植园起源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慷慨的土地赠予。脱离西班牙和葡萄牙后,共有土地则让给了资本家、投机商和有政治影响或军事成就的人。国家的土地没有被分割,没有以优惠的条件出售给实际的定居者。简而言之,拉丁美洲国家从未采用过美国的家宅用地田产制度。因此,这种方式形成的拉丁美洲种植园,确实配得上“大”这个形容词,因为有些种植园的规模堪比欧洲国家的面积。最大的一个墨西哥牧场面积大概为八百万英亩,相当于康涅狄格州和新泽西州的面积总和。阿根廷有一个面积非常大的牧场,火车行驶一天才能穿过。一个领地的主人通常一年只在当地住几个月,其余时间都待在城里,只留一个监督员在领地做自己的代表。圣地亚哥省的智利大农场主就是这样的。巴西庄园主对乡村生活的依恋与美国内战前南方的种植园主对种植园的依恋一样。拉丁美洲各地的乡绅仿佛是封建社会的王侯,可能有成千上万的劳动者和依附者环绕着他们。他们是拉丁美洲真正的贵族。
劳役偿债制度 因为无法拥有自己的农场,普通劳动者必须在这些庄园工作。他们必须每周为庄园主工作几天,来获得少量工资,并获准为自己耕种一小块土地。因为无知、缺乏远见和贫穷,劳动者很容易欠庄园主金钱或用品。很少有劳动者能偿还这样的债务。还清债务前,劳动者不得离开庄园。因此,劳动者实际上成了农奴—由劳役偿债变成农奴。在墨西哥、中美洲大部分地区和南美洲大部分热带地区,这就是半文明的印第安人和较贫穷的混血儿的处境。智利的农业劳动者条件较好,工资较高,阿根廷的劳动者情况则更好。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独裁统治时,苦力劳动者早已摆脱了封建枷锁。墨西哥最近的革命运动很大程度上由农民支持。这场革命似乎会改善墨西哥的状况。厄瓜多尔目前已经废除了劳役偿债制,并取消了苦工对主人的债务。其他国家也在尝试类似的立法。
公路 拉丁美洲幅员辽阔。许多地方要么多山,要么多沼泽,森林茂密,人口稀少,农村阶层的贫穷和懒惰大大地阻碍着筑路工程。如果投资铁路和轮船的外国资本家能从公路投资中获得满意的回报,这些问题可能就会更快解决。事实上,道路建设依赖政府的主动性,而政府通常很穷。例如,古巴、委内瑞拉和智利正取得一些进展,预计这些国家汽车的使用最终会像美国汽车的使用一样带来广泛的道路改良。
铁路 拉丁美洲大约有七万五千英里的铁路。阿根廷以两万三千英里的铁路位居第一;巴西紧随其后,有一万九千英里的铁路;墨西哥排名第三,有一万六千英里的铁路;智利位居第四,有六千英里的铁路。古巴有三千多英里的铁路,是按面积比例计算铁路里程最长的国家。所有这些共和国或多或少都有复杂的干线系统。但在其他地方,铁路通常是连接海港和内陆城市的短线。因此,形成了一系列分散的、互不相关的铁路线路。阿根廷现在与智利、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有铁路相连,而巴西与阿根廷、乌拉圭和玻利维亚也有类似的铁路连接。智利通过在安托法加斯塔和阿里卡的分支纵向铁路,也与远在北方的玻利维亚铁路直接相连。
相关规划甚至提出了所谓的泛美铁路,即铁路从美国穿过墨西哥和中美洲,经过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到达玻利维亚,然后与阿根廷和智利的铁路连接起来。虽然拉丁美洲仍需修建许多铁路,但每年修建的铁路都在推进这一伟大工程的实现。从纽约到危地马拉城乘火车南下,从智利圣地亚哥到拉巴斯北上,这已经有可能实现了。安第斯山脉给南美洲西部国家的铁路工程师带来巨大的困难,但他们正在克服这些困难。
连接两大洋的铁路 墨西哥有几条铁路将墨西哥湾沿岸的马塔莫罗斯、坦皮科和韦拉克鲁斯与太平洋上的港口连接起来,其他几条计划或正在建设中的铁路最终将越过马德雷山脉延伸到西部大洋。特万特佩克铁路穿过同名的地峡,连接着墨西哥港和太平洋沿岸的萨利纳克鲁斯港。再往南,一条铁路穿过危地马拉连接着太平洋和大西洋。除了早在1855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时开通的短线巴拿马铁路,危地马拉跨洋铁路是中美洲唯一完工的连接两大洋的铁路。在巴拿马运河建成前,这条铁路一直是世界贸易的重要动脉。
南美洲只有一条跨洋铁路。这是横贯安第斯山脉的铁路,连接布宜诺斯艾利斯、瓦尔帕莱索和智利的圣地亚哥。这条跨洋铁路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近三英里长的隧道。这条隧道从一万两千英尺高的地方穿过安第斯山脉的中部山脊,于1909年竣工,第一批列车于1910年通过。通过麦哲伦海峡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瓦尔帕莱索的海上航行需要十一天,而通过铁路的陆上旅行只需四十小时。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还没有类似横穿大陆的跨洋铁路完工。
水道 南美洲对铁路的需求明显减少,因为巨大的河流系统提供了数千英里的可通航水道。人们必须及时充分地利用南美洲位于大西洋一侧的极好的河流系统。如果想要从这些河流沿岸到达太平洋上的海港,人们还需要乘坐横跨安第斯山脉的铁路。人们也有可能通过运河将普拉塔河流域、亚马逊河流域和奥里诺科河流域连接起来,从而开辟一条穿过南美洲心脏地带的商业路线。目前,既没有资本也没有劳动力来实现这样庞大的规划。这将留给未来实现。
巴拿马运河 几乎在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同时,就有人提出在特万特佩克、尼加拉瓜、巴拿马、达里恩或其他地方修建人工水道。西班牙政府急于保持在新大陆属地交通方面的垄断地位,所以不赞成这个想法。因此,殖民时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打破自然界在两个海洋间形成的狭窄屏障。中美洲各共和国独立后,人们对运河问题重新产生了兴趣。作为美墨战争和使美国成为加勒比海强国的美西战争的结果,美国收购了加利福尼亚。这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运河的兴趣。同时,精确的测绘缩短了可通行路线—一条可通行路线穿过尼加拉瓜,另一条路线穿过巴拿马地峡。
私营企业曾两次试图修建运河。一家在美国成立的公司开始了挖掘穿过尼加拉瓜的工作,但很快就破产了。以著名的苏伊士运河的发起人斐迪南·德·莱赛普为首的一家法兰西公司在巴拿马开始挖掘。一开始,这个法兰西公司的管理部门就充斥着奢侈和腐败。最终,1889年,这家公司破产了,运河挖掘工作停滞不前。随后,另一家法兰西公司接手了这项任务,但进展缓慢。1902年,美国政府以四千万美元买下这家公司的资产和权益。不久,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离出来。从新的巴拿马共和国那里,美国得到了对十英里宽的运河区的占领权和控制权,以便修建和掌控巴拿马运河。1904年,美国开始挖掘巴拿马“大沟渠”。
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放,但到1920年才完全建成。在乔治·华盛顿·戈索尔斯上校—后来晋升为将军—的指挥下,美国陆军工程师因这项工程壮举赢得了赞誉。这也许是世界上已知最显著的成就。尽管在库莱布拉山切口的两壁,运河挖掘遇到了最大的困难—壁面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滑坡”或断裂,但建造运河的花费比最初估计的要低。1920年,包括支付给法兰西公司和巴拿马共和国的款项,全部建造费用是三亿六千六百六十五万美元。目前,运河征收的通行费用来支付运营和维护运河的费用,并支付为修建运河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的利息,盈余则用来偿还债务。
巴拿马运河的商业状况 美国和英国于1901年签订的《海-庞斯富特条约》规定,所有国家的船平等使用运河。因此,各国越来越多地使用巴拿马运河。1915年,船舶通行量为一千零八十八艘,货物总量为四百九十六万九千七百九十二吨。1921年,船舶通行量为两千八百九十二艘,货物总量为一千一百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一十四吨。这些货物大部分是在拉丁美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转运途中。这条运河使瓜亚基尔、卡亚俄、瓦尔帕莱索等南美洲太平洋港口比以前更靠近墨西哥湾和美国的大西洋港口。
很明显,运河也缩短了从大西洋到利物浦、勒阿弗尔和汉堡的距离,尽管没那么明显。巴拿马运河再次将加勒比各国带上了国际贸易的“高速公路”,使各国在国际上展现出新的重要性。巴拿马运河现在是通向太平洋的大门。
商业 巴拿马运河有超过五十条轮船航线连接着拉丁美洲和欧洲,有超过二十五条航线连接着美国。外国拥有和经营大部分航线,其中英国航线数量排名第一,美国排名第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丁美洲对外贸易中占有最大份额的三个国家分别是英国、德国和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乱了国际贸易的所有自然潮流。在战后经济上,欧洲无论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疲软无力。结果,美国与拉丁美洲的贸易从1914年的七亿九千零五十六万七千八百一十一美元增加到1920年的三十二亿五千六百二十九万五千六百零一美元,货币收益数额增加了百分之三百一十一。
当然,因为战争期间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大幅上涨,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增长要少得多。美国理应能够把持一些由此发展起来的新业务,特别是与邻国墨西哥和古巴相关的新业务。然而,在正常情况下,拉丁美洲国家与欧洲的贸易量必定会超过与美国的贸易量。一方面,欧洲需要拉丁美洲国家的原材料,拉丁美洲国家也需要欧洲的产品。另一方面,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出产自己所需的原材料,消费自己制造的产品。出于天然的经济因素,而不是对欧洲的同情,拉丁美洲国家寻求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市场。目前,拉丁美洲国家的进出口额达到了惊人的每年五十亿美元。阿根廷和巴西的对外贸易占据领先地位,古巴、智利、墨西哥和乌拉圭紧随其后。其他拉丁美洲共和国在商业上就不那么重要了。
税收 拉丁美洲国家很少征收所得税等直接税,但往往依赖政府对酒类、烟草、盐和其他商品的垄断获得收入。然而,这些拉丁美洲国家最大的依赖是进出口关税,其中进口关税是主要的收入。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无疑会出现保护性关税,国内生产商进而可以与外国商人平等竞争。一些共和国签订了条约,在货物交换时的某些关税方面彼此让步。古巴与美国互惠互利,这对古巴大有好处。几乎所有的共和国都从出口关税中获得部分收入。有些年内,智利十分之九的收入来自阿塔卡马沙漠中发现的硝酸钠的出口关税。
外国投资 到目前为止,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是依靠借来的钱实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欧洲金融家和近来的美国金融家,投资了数十亿美元用于修建铁路,完善港口,建设各类公共工程,扶持银行,鼓励制造业,开发种植园、牧场和森林,探索油井和矿山。随着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状况逐一趋于稳定,预计这种投资将迅速增加。
财政 几乎所有的拉丁美洲国家都深陷债务泥潭,通常是因为财政管理不善和不计后果的借贷。因为拉美国家的收入相对较少,债务负担更加沉重。因为无法收支平衡,所以一些进步较慢的拉丁美洲国家要么拒绝履行外债义务,要么拖欠利息和本金。洪都拉斯在国外欠下巨额债务,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没有支付任何利息。尼加拉瓜、海地和多米尼加的经济灾难使美国在这些共和国设立了财政保护制度。委内瑞拉未能满足外国债权人的要求,为欧洲列强试探性干预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因此,拖欠或拒付公共债务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国际问题。即使是那些比较进步的国家,有时也会难以应付欧洲和美国的金融债务。1890年阿根廷几乎破产。1914年,巴西推迟了数年才支付了所有外国贷款的利息。不过,随着拉丁美洲国家工商业的发展,大部分地区的财政状况目前已经明显改善。
货币 除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仍然坚持银本位外,其余拉丁美洲国家都正式采用了金本位制。然而,在一些国家,黄金和白银都不流通,纸币是流通货币,但不一定可以兑换成金属货币。因此,纸币贬值扰乱国内价格,造成外汇波动,长期以来一直严重阻碍着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如果拉丁美洲不同国家商定使用共同的货币单位,将会为旅行者和商人带来便利。美元可以在墨西哥、多米尼加和巴拿马以面值自由流通。美元也是古巴的法定货币。
社会改良 拉丁美洲国家的政府和市政部门负责建设医院、救济院、收容所、感化院和其他可以减轻苦难和不幸的机构。罗马天主教会也支持许多慈善团体,无论是最近创立的,还是在殖民时代创立的。迄今为止,拉丁美洲人还没有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关注社会的改善,也就是说,没有人太多关注为整个群体的福祉开展的社会运动和活动。不过,随着与外界接触的次数增多,这种情况往往会消失。曾经被忽视的体育运动,现在得到人们喜爱的基督教青年会和基督教女青年会的重视。童子军运动在不同国家迅速发展。儿童福利组织、反结核病联盟、红十字会和其他人道主义机构在各地成倍增加。反对酗酒的运动已经非常普遍,特别是在秘鲁和玻利维亚。酗酒对印第安人的伤害非常大,智利的混血儿也遭受着酗酒的折磨。像美国那样全面禁酒似乎不太可能,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拉丁美洲国家不可能全面禁酒,因为居于统治阶层的白人并不酗酒。
法律制度 拉丁美洲继承了罗马的法学。拉丁美洲的法律体系归根结底是建立在旧罗马法的基础上,后来参照西班牙法典、葡萄牙法典和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法典》进行修改。它的法律法规通常以规范的形式编纂成法典,从而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法官制定的”法律形成鲜明对比。1857年生效的《智利共和国民法典》是第一部这样制定的法律。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尼加拉瓜稍作修改后通过了同样的民法典。1917年,巴西颁布了民法典。
宗教 罗马天主教是所有拉丁美洲共和国人民的信仰。在这些国家中,罗马天主教是独立战争时代开始时唯一得到认可的宗教。一个世纪的政治自由也带来了宗教自由。各地的新教徒都享有以自己的方式礼拜和不受限制地改变宗教信仰的权利。许多新教传教士目前都在开展传教活动。如果新教传教士促成的宗教皈依相对较少,那么新教学校、医院和其他人道主义机构则有助于引入现代西方文明的理想模式。宗教自由运动也推动了法律的颁布。这些法律规定了墓地、婚姻和出生登记的世俗化,并废除了神职人员征收什一税的合法权利。此外,在墨西哥、巴西和一些较小的拉美共和国,教会和国家是绝对分开的。智利、阿根廷和其他一些共和国仍为教会机构提供年度补贴。教会拥有大量财产,尤其是墨西哥和南美洲西海岸的教会。
婚姻和家庭 上层阶级盛行的家庭关系延续了南欧的传统。大家庭占主导地位。即使妇女在社会上有工作,也不会逃避做母亲的责任。无子的妻子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在拉丁美洲国家,婚姻通常由父母包办。未婚女孩受到监管。如果她们出现在公共场合,必须有适当人士的陪伴。已婚妇女仍或多或少地与世隔绝,活动范围是家庭,职责是做家务。在拉丁美洲,离婚是罕见的,几乎没有听说过违反婚姻承诺的案例。拉丁美洲对妇女解放运动并不陌生。这是妇女摆脱对男人依赖的运动。各种女权主义组织发起运动,以确保妇女在法律面前平等,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经商或进入行业的许可。阿根廷、巴拉圭和其他国家也出现了妇女选举权协会。1920年,哥斯达黎加给予妇女选举权,使妇女有资格担任所有的职务。
普通学校 拉丁美洲的殖民政府忽视国民教育;教会反对世俗的国民教育;上层社会的成员则认为,对那些必须永远劈柴挑水的人来说,没有必要接受国民教育。此外,民众本身对此并不关心。在拉丁美洲,这些状况已经并继续使向人民传授基本知识的任务变得极其困难。而且因为许多拉丁美洲共和国的很多印第安人处于贫穷和孤立中,情况更是如此。普及国民教育的运动是相对近代兴起的运动。直到1868年著名的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成为阿根廷总统,拉丁美洲的领军者阿根廷才开始在国民教育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建立了师范学校来培训教师,从美国引进教师,并按照民主方式来构建教育系统。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对智利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同时,波菲里奥·迪亚斯总统着手在墨西哥大力发展普通学校教育。最近,乌拉圭、古巴、哥斯达黎加和巴西南部各州,都非常关注自己国家学校的发展。然而,拉丁美洲其他地区的教育进步不大。
文盲 几乎所有拉丁美洲共和国的宪法都规定初级教育是免费的、义务的。在一些共和国—如哥伦比亚和巴西,初级教育是免费的,但不是强制性的。然而,文盲仍很普遍。在各拉丁美洲共和国中,不能读写的人占居住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九十。正如人们所料,农村地区的文盲程度比城市要高得多,因为在农村,要求学生上学的法律不会得到很好地执行。
高等教育 拉丁美洲的中等教育被称为“初级学校”或“高中”,提供为期六年的通识教育,为大学的专业学习做准备。因此,它涵盖了与美国高中和“大学预科”大致相同的领域。迄今为止,拉丁美洲的初级学校和高中的数量还不是很多。这类学校的入学者只是一小部分小学学生。所有的拉丁美洲共和国都至少有一所由政府资助的国立大学。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但其他许多高等教育机构都是新近成立的,譬如,1920年成立的里约热内卢大学。拉丁美洲的大学效仿欧洲的模式,将专业化的“师资力量”结合在一起,教授法律、医学、工程和其他高级学科。教师本身通常都是专业性人才,只花一部分时间用于教学。此外,拉丁美洲还有比大学教育更实用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师范学校,仅阿根廷就有七十多所师范学校;农业、贸易和商业学校也越来越多。拉丁美洲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培训的需求。这将为产业培养熟练工人和技术专家。所有拉丁美洲国家都提供奖学金,因此,有才华的青年人能够通过出国旅行和出国学习提升自己,从而带回最新的科学发现和认可度最高的教育方法。1914年,美国有一千三百五十个这样的拉丁美洲国家学生。最后,可以注意到,因为美国树立的榜样,男女同校似乎在拉丁美洲越来越受欢迎。小学和师范学校有时是男女同校的,南方共和国的大学目前向女性敞开了大门。
科学和奖学金 几乎所有拉丁美洲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和学院都资助着一批知识分子。墨西哥城、波哥大、利马、圣地亚哥、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和其他大都市中心的“知识分子”对拓展医学、外科学、法学、地理学、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知识做出了许多贡献。
奥斯瓦尔多·克鲁斯是巴西的城市卫生专家;巴西人加斯唐·德·库尼亚当选为国际联盟理事会主席;路易·玛拉·德拉戈是阿根廷的国际法权威人士;埃内斯托·德·克萨达是阿根廷的社会学家;亚历亨德罗·阿尔瓦雷斯是智利的法学家;卡洛斯·芬莱是古巴黄热病病因的发现者。这些知识分子不仅在拉丁美洲,而且在其他国家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这里列举的只是拉丁美洲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中的少数几个。这些杰出人士不再孤立地工作。19世纪末以来,他们通力合作,经常举行一系列会议。美国派代表出席了1908年智利在圣地亚哥举行的会议。为了纪念美国加入与南部邻国的学术交流,大会的名称改为“泛美科学大会”。1915年至1916年,泛美科学大会的第二次会议在华盛顿举行。
文学 拉丁美洲的文学界人士在美国鲜为人知,因为除了商业用途,美国人对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研究并不多。关注拉丁美洲作家的法兰西人更了解拉丁美洲的文人,而法兰西文学的精致、高雅和艺术性则深刻地影响着拉丁美洲文人。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尼加拉瓜诗歌天才鲁文·达里奥,他在国外完成了自己最好的作品。声名显赫的老作家中还有安德烈斯·贝略。安德烈斯·贝略生于委内瑞拉,被收养后在智利长大。他的诗歌《席尔瓦美洲人》绝妙地展现出南美的壮丽景象。此外,阿根廷的“校长总统”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闻名遐迩。他尽管官方活动繁多,但还是留下了五十卷出版的书籍。然而,拉丁美洲文学的发展仍面临着众多的不利因素。与美国和西欧相比,拉丁美洲读者很少,公共图书馆也很少。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拉丁美洲作者认为有必要自费和限量出版图书。他们通常根本不以书籍的形式出版作品,而是集中精力出版杂志和报纸。
报刊 鉴于拉丁美洲的文化程度,拉丁美洲日报、周刊、月刊、季刊和其他期刊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规模,特别是在南部各共和国。譬如,布宜诺斯艾利斯大约有五百种报刊,圣地亚哥、瓦尔帕莱索和智利其他城市大约有七百种报刊。与欧洲和美国最好的报纸相比,一些著名日报,如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新闻报》和《民族报》,瓦尔帕莱索的《信使报》和里约热内卢的《商业日报》,很受欢迎。
美术 拉丁美洲较大的共和国支持艺术学院的发展,展出本土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艺术家们经常出国留学,与他们同时代的文学家一样,效仿法兰西模式,或者至少效仿欧洲的模式,甚至拉丁美洲艺术家通常在欧洲寻找想要表现的对象。然而,拉丁美洲艺术家很少用画笔和雕刻工具再现拉丁美洲美丽的自然风光、居民的形象和自己国家有趣的历史。不过,这种现象必然只存在一个短暂的阶段,随着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的增长,这一阶段注定会消失。墨西哥和秘鲁艺术家往往从古老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遗迹中寻找艺术灵感,而征服者们从未欣赏过这些文明,并尽最大努力抹杀它们。近年来,美国对印第安土著艺术也产生了类似的兴趣。
音乐和戏剧 拉丁美洲人的一大特点是热爱音乐和戏剧。拉丁美洲大多数共和国政府资助歌剧院、音乐学院和剧院。因为缺乏本土人才,这些国家通常从法兰西或意大利引进歌剧公司和舞台剧,往往花费巨大。拉丁美洲大都市的国家或城市剧院以富丽堂皇闻名于世。
城市的进步 近年来,农村人口非常显著地向城市迁移,特别是往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西迁移。南美洲现在有二十四个人口超过十万的城市。通常,首都是各个国家的主要社会中心。首都的居民数量、财富和文化普及程度远远超过省级城镇。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蒙得维的亚、智利圣地亚哥、墨西哥城和哈瓦那等城市拥有供水和排污系统、砖砌道路、照明和交通等现代化的便利设施。这些城市精美的公共建筑、林荫大道和公园,以及许多漂亮的私人住宅,给游客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布宜诺斯艾利斯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普拉塔河口的西岸,距离河口一百五十五英里左右。该遗址上最初的殖民地无法维持之后,布宜诺斯艾利斯于1580年得到重建,并于1776年成为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首府。南美洲这一地区独立后,这里仍是前总督辖区中央省份的政府所在地。192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口接近一百七十万,约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布宜诺斯艾利斯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仅次于巴黎的拉丁语系第二大城市。下述事实展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商业重要性:这里开展着整个阿根廷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外贸业务,已经成为阿根廷共和国的银行和工业中心。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和周边地区组成了一个联邦区,类似于美国的哥伦比亚特区。
里约热内卢 很少有城市像巴西里约热内卢这样享有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里约热内卢坐落在冲积平原上,毗邻宽敞的港口,附近山脉的分支一直延伸到大海,形成了风景如画的山谷和丘陵,如今上面坐落着许多建筑。里约热内卢近年来完成了市政改善,大大增加了城市风光的吸引力。里约热内卢最初是法兰西胡诺格派的定居点,1567年落入了葡萄牙人手中,大约一个世纪后成为巴西南部将军辖区的首府。
1763年,里约热内卢成为整个总督辖区的首府。脱离葡萄牙后,里约热内卢仍是总督辖区的首府。1920年的人口普查表明,里约热内卢有一百一十五万居民,比1906年人口普查时的人口总数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三。
墨西哥城 这座城市从议会时代起就是墨西哥总督辖区、墨西哥帝国和墨西哥共和国的首府。它坐落在距特兹库科湖西岸三英里左右的地方,特兹库科湖的岛屿上曾建立着阿兹特克人自己的首府特诺奇蒂特兰。墨西哥城海拔七千五百英尺左右。从查普特佩克高处看去,前面是特兹库科湖蓝色的湖水,背后是波波卡特佩特和伊斯塔西瓦特尔白雪皑皑的山峰,墨西哥城呈现出壮丽的景色。1920年,墨西哥城大约有九十万人,在拉丁美洲城市中,人口总数排名第三。因为墨西哥其他地区的不安全和国内的就业不足,过去十年的革命使墨西哥城的居民人数增长迅猛。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里约热内卢一样,墨西哥城是联邦区的中心,城镇构成了首都的郊区。
拉丁美洲的文明 格兰德河和麦哲伦海峡之间的二十个拉丁美洲共和国在许多方面都各不相同。然而,作为一个整体,二十个拉丁美洲共和国有着与英美不同的独特文明。在文化上,与美国和加拿大相比,这些拉丁美洲共和国更接近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法兰西等所谓的“拉丁”国家。它们国内的白种人(不包括德意志人)也主要来自“拉丁”国家。这些人说拉丁系语言,接受罗马天主教,在南欧—包括法兰西—的文学、艺术和知识生活中寻找模仿的对象和灵感。这些人甚至连习俗、普遍观念和心理都基本与南欧一致。
地理、种族、气候、语言、宗教、社会遗产和历史都带来了拉丁美洲和盎格鲁美洲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新大陆的建立开始形成,在殖民时代逐步增强,在独立时代也没有消失。无论日益增长的贸易、旅游和外交往来怎样将两个美洲联系在一起,预计这种差异在未来仍将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