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艳的清代点翠工艺的皇后朝冠“珠宝沉默不语,却比任何语言更能打动女人的心”,这句话适用于古今中外的女人尤其是古代宫廷里的女性,珠宝更是地位和尊贵的象征今天被一件清代点翠工艺的皇后朝冠惊艳到,历经岁月的洗礼,那一抹蓝虽已经有些褪色。
“珠宝沉默不语,却比任何语言更能打动女人的心”,这句话适用于古今中外的女人。尤其是古代宫廷里的女性,珠宝更是地位和尊贵的象征。
今天被一件清代点翠工艺的皇后朝冠惊艳到,历经岁月的洗礼,那一抹蓝虽已经有些褪色,但一点儿都不妨碍我们欣赏它的美。
此冠应是皇后在夏季穿礼服时所戴,用青绒做成, 上缀有红色丝绒线。最上面用金累丝托贯金凤、珍珠各三, 顶缀大珍珠一。
清代点翠嵌珍珠皇后朝冠·故宫博物院藏
红色丝绒周缀金凤七、金翟一, 金凤嵌珍珠3颗, 猫眼1颗, 金翟尾垂三行二就珍珠步摇。染皮护领垂于冠后, 蓝布饰带。按照清朝典制记载, 顶三层、金风七、金翟一,在后妃冠帽中是最高等级的朝冠。
点翠:宫廷首饰的典范
由于与玉雕工艺有些渊源,对于珠宝,虎妞似乎除了欣赏它的成品美,还对它的工艺流程、艺术设计和历史发展更感兴趣。
在中国珠宝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有七大手工艺艺术闻名于世:
- 烧蓝:最宏伟的金银器艺术
- 景泰蓝:最复杂的综合艺术
- 玉雕:历史最悠长的雕刻工艺
- 花丝镶嵌:最华丽的宫廷艺术
- 錾刻:最传统的金属雕刻艺术
- 点翠:最有“活力”的手工艺
- 金银错金:最精细的金银刻缕工艺
点翠工艺历史悠久,产自于汉代,兴盛于明清,是古代宫廷首饰的典范。想起另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非常著名的皇冠文物:明朝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明朝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孝端皇后的这件凤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
更多细节图⬇⬇
点翠工艺发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清皇宫后妃们的珍贵首饰几乎都有点翠装饰,《雍正十二美人图》里足见端倪。
雍正十二美人图
更多细节图 ⬇⬇
点翠:最有“活力”的手工艺
点翠工艺极为复杂,先以金银片制成底托,再用金银线勾勒出图案纹样,然后精心粘贴翠鸟羽毛。
美国东方艺术研究学者Jackson女士在她的《中国艺术》一书中说:“从点翠艺术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来看,再没有比中国人对于羽饰的认识与驾驭更高成就的艺术创造”。
清代黑缎嵌点翠凤戏牡丹纹钿子·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细节图 ⬇⬇
翠,即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翠鸟
关于翠羽的获取,详细描述有《珠翠光华》 一书中发饰篇中写到 “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鸟羽毛以翠蓝色雪青色为上品,颜色鲜亮”。
翠羽
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点翠工艺的饰品
点翠工艺分为软翠和硬翠,是根据点翠工艺所使用的翠鸟羽毛而划分的。
- 硬翠。采用得比较大的羽毛,叫硬翠,翠鸟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所以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
2. 软翠是点翠工艺使用的是翠鸟比较细小的羽毛制作出来的点翠首饰。
在制作点翠首饰时,首先要大量收集翠羽,然后才能承造点翠活计。清代宫中内务府专门设立了“皮库”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而银库设有点翠匠3名,专门承造翠羽活计。收集的翠羽先根据部位粗细进行分类,再根据颜色分两种进行制作,一种是青蓝色,一种是宝蓝色。
一件形制完整的点翠首饰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制作:第一部分是胎体,它是花丝工艺的一个分支,由金属胎体,或者纸质胎体组成,加上花丝工艺制作而成。
第二是胶体和羽料部分。选择合适的有机胶体把裁剪整齐的羽片平整地粘贴在金属胎体上,这也是点翠不同于其他首饰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最后可以在羽料上镶嵌宝石,完成整件首饰。
点翠工艺的没落与传承
清朝时点翠一般都是宫廷奢华之物,到了清末民初,点翠便在民间流行,由于翠鸟的羽毛被剪掉之后容易死亡,制作工艺比较残忍,点翠逐渐由烧蓝工艺取代。1933年,最后的一家点翠工厂关闭,自此古代点翠工艺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代一般用染色鹅毛代替翠鸟毛进行点翠工艺的仿制,也用蓝色缎面丝带代替翠羽。此种方法,更廉价环保,同样能仿制出点翠首饰的色泽与靓丽,多用于戏曲头饰制作。
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翠鸟已经被国家列为保护动物,我们要保护翠鸟,我们也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只是比起古代手艺人的匠心独运,在追求经济效益、提倡高效率快节奏的今天,我们似乎欠缺了许多需要去追求,并珍藏于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