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官方给出的定位,由蔡少芬、朱茵、陈法蓉、洪欣担任常驻嘉宾的《请吃饭的姐姐》是一档“明星美食交友类真人秀”。欠债还钱,“骗”人挨骂,实属天经地义。
这年头,影视综艺预告片和宣传语的可信度真的越来越低,作为吃瓜群众已经不仅需要自动调节期待,碰到《请吃饭的姐姐》这种项目甚至感觉自己还缺一个测谎仪。
根据官方给出的定位,由蔡少芬、朱茵、陈法蓉、洪欣担任常驻嘉宾的《请吃饭的姐姐》是一档“明星美食交友类真人秀”。结果第一期看下来,美食大概算有(?),“四位颜值女神化身餐厅合伙人”“与神秘小鲜肉帮厨探寻新鲜生活”“解锁美食之旅”一概没看到。
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节目打着“集结有趣灵魂,碰撞新鲜人生”的口号,给观众看了个盆满钵满的尴尬。
简单粗暴地说,相对于“开餐厅”这个已经被《中餐厅》1-5季、《忘不了餐厅》1-2季、《完美的餐厅》等等节目开发得相当深入彻底的创意,《请吃饭的姐姐》吸引我点下播放键的最大原因就是四位先后成名于上世纪90年代、相识超过30年的闺蜜一起上综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结果四位姐姐的出场是在地下车库里,就着衣服颜色和鞋跟高度一顿尬聊,浮夸地表演花式催促司机,最后一辆商务车姗姗来迟,车门打开之后映入眼帘的……竟然是各种土味情话和印着嘉宾旧照的小卡片?!
更可怕的是嘉宾们还要假装饶有兴趣地对着镜头把纸上的土味情话给观众们再念一遍,以此展现节目多么努力地在向年轻接地气靠拢,顺便再尴尬讨论一波网络热门缩写词。
等到这一趴已经开始了才想起来,哦不对,节目里还邀请了塞纳河48的李艺彤,而她的主要功能就是给姐姐们“科普”和“分享”各种年轻人群体里流行的梗和爱好,如果姐姐们把流行缩写词的素材都用掉了,那李艺彤要怎么办?
好在还来得及补救,车里的部分有一个“YYDS”就可以了,剩下的都“剁碎”了分散到后面的内容里去。
至于作为节目最重要场景的餐厅,从头到尾没看出跟姐姐们有什么关系,姐姐们只是负责去到那里。
餐厅的装修和陈设早已一应俱全,经理职位由董岩磊客串,后厨的大师傅们整装待命,所谓“餐厅合伙人”的全部含义就是四位姐姐像做手工作业一样做了个手打柠檬茶,然后表演一下“热情”招待客人。
而招待的方式,就是不停地为节目冠名商做口播,跟客人一起喝加了冠名产品的饮料,最后安利新来的客人一定要喝。
现实世界中在餐厅里这样推销产品,分分钟被客人投诉到工商局的程度。
等到四位姐姐终于可以围着摆满美食的桌子坐下来,还以为“交友”的部分终于可以开始了?并不,节目直接从“经营 美食类综艺”悍跳到了“观察类综艺”,用实际行动向观众展现了什么叫明星和素人之间有壁。
节目介绍里的“探寻新鲜生活”就是请来三个视频网红博主,当众表演怎么把《热爱105度的你》轻松唱成“热爱105度的油”,分享一下体验各种职业的经历,介绍一下收纳师的工作内容和理念。
面对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职业领域,四位姐姐只能干坐在那里听他们讲,然后努力地找话题聊上两句,最后轻描淡写地在场外点评一下。
尽管大家都已经很努力在表现出和善外向的一面,但节目的整体观感真的就是“请来看尴尬的姐姐”,还有无处不在、硬到砸脸的冠名商口播。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影视综艺的前期宣传开始出现了“只求吸睛,不求分寸”的歪风,大家只想着怎么把项目包装得更加花团锦簇、让观众一看就觉得期待。
然而跟内容货不对板的最直接结果就是观众容易产生远高于节目质量或者偏离实际主题的期待,在口碑上更容易遭到反噬。
而除了像《请吃饭的姐姐》这样宣传有“诈骗”嫌疑的,最近另一个“故意带偏”的典型例子就是吴磊和张子枫主演的电影《盛夏未来》。如果从成长过程中面对现实和勇于接受的主题表达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好看的,但我也能理解很多“骂”它的观众的心情。
由于郑宇星和MING之间“不可明说,懂的都懂”的感情纠葛,影片的前期宣传一直将重点引向陈辰对郑宇星的暗恋和两人之间实则是“彼此陪伴和慰藉”意味的一吻。很多观众是冲着看一场甜甜的恋爱走进电影院,结果导演告诉说“狗粮”没有,只有基情。欠债还钱,“骗”人挨骂,实属天经地义。
希望《请吃饭的姐姐》豆瓣评论区前排一水的一星能给以后的制作和宣发团队提个醒吧,文案编得爽,信誉火葬场。在如今热钱褪去、越来越靠品质说话的影视行业里,能玩花样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